教案中心三年级教案

苏教版三上《6、西湖》教后反思三篇

本文已影响 8.63K人 

  《西湖》教后反思之一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苏教版三上《6、西湖》教后反思三篇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后反思之二

《西湖》这一课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不小的障碍。为此,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了有关西湖的资料,培养兴趣。教学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学生基本能读通课文了。

文中难懂、难理解的词句较多,为了分散难点,第一课时,我把一部分新词随着句子认读,并理解。如学“素”,我出示了句子,让学生先读通句子,然后在语境理解字义。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我就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而学“犹”“格”“般”“初”时,我让学生把句中的“犹如”“格外”“一般”换一个词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同时把这些句子读好。这样在课上,也就教了学生两种解词的方法,一是查字典理解;二是通过换词来理解。我想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与阅读理解能力会得到一点一点的提高。

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了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带学生随作者在西湖边远眺,把作者描写的看到的美景还原为图,在黑板上画下来。学生用线条与色彩绘出了山、湖及海鸥。教学第二自然段简笔画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第三自段,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圈出表示景点的词,然后画出它们的位置及样子。学生画得兴趣盎然,一些词语就在学生的读读画画中理解了。第4自然段,我则让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边闭眼想象那景象。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感同身受。

学生对词句篇章的感悟来自于平时的一课课的教学。我想:只要我们教学时有目标、有方向,有侧重点,那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会慢慢提高的。

  《西湖》教后反思之三

《西湖》这篇课文犹如一幅美丽旖旎的山水画,凡是品读文章的人都会感悟到字里行间中语言文字的美。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古筝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录制的西湖的一段段风光带着学生去四品——即“品词、品句、品文、共品”。

品词:你认为哪些词用得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品句:仔细品读这些好句,还可以动笔画下。

品文:换个角色去体会西湖的美。(例: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一位摄影师,一位舞蹈家,一位歌唱家,一位诗人,你会怎样展现西湖的风光?)

在“品”的同时,我也遇到了反馈回来的困惑:有些学生在“四品”中比较吃力,有些学生很轻松接受,课堂效果出现了两极分化。在三年级,要不要这样“品词、品句”?是否要求提得过高了?训练过难了?我在反思之后,想法是:“品”就要从中、低年级开始抓起,但把这“品”的要求提得更为通俗易懂、更为童趣些就更好了。我们的学生,常常到了高年级才来品读课文,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去感悟、去体会的方法,我认为在这时就应扎扎实实地训练,教给学生理解课文、赏析课文的方法才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学生们在快快乐乐中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领略西湖的美,还是基本达到了我的最初设想的。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