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范文观后感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大纲

本文已影响 1.63W人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是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作出的战斗,那么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一】

诚心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以下简称调查),非常用心又有激情的调查,有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理论,提出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也提供了解决之道,但其中亦有也不乏偏颇。本人不才,恰好从事煤炭市场研究,仅就雾霾大片中关于煤炭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XX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XX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XX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XX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XX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XX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xx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洁净用煤,去霾正解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二】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14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三】

去年6月份我从大连重新搬回到了北京,因为在4年之前还非常优美的大连也开始连天雾霾。起初以为是习以为常的海边大雾天,可是一查PM2.5,发现这原来是霾。北京就更不用说了,除了APEC那几天能看到蓝天外,几乎很少有机会看到天空。最近貌似鼻窦炎更严重了,因为气管发炎也经常咳嗽,因为暂时没有工作,我不用每天上班,仅有的一次外出就是去健身房和超市,我这么宅的人都有非常明显的生理反应了,上班族们会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呢?

北京三面环山,是典型的“簸箕”状地形,非常不利于冬季西北风吹散污染物,再加上北京周边京津冀工业带又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北京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环境污染压力。北京最主要的污染源依次是工业,机动车,生活,农业,其中仅工业一项就占整体污染的25%。

虽然环保法出台了这么久,可是在基层社会仍然充斥人治氛围的中国,法律这种带着强制性的现代化产物显然会变得多余,更多的是当地执法部门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在政绩仅凭GDP的时代,很多人对环保这一词有心却无力。政府提倡了多年的产业升级,只有是在租金和用人成本超过生产成本时才由市场被迫推向台面,从2010年就开始出现了制造型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剩下的要么是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国企,要么是勇于自我变革的企业,所以产业升级这一词不属于政策导向,而是市场行为,一旦行政力量介入了市场,能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剩改革。

贯穿着雾霾根源的是能源,所以能源体制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三桶油对于能源从源头的垄断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美国如火如荼的页岩气,在中国居然连开采技术都没有开发出来,只能授权外国公司开采,或者购买外国公司的开采技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说:“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而页岩气仅占中国天然气产量的1%”。

市场倒逼改革的时候只能是原有的制度远远落后于市场,这一现象恰恰出现在了能源领域,在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纪录片《苍穹之下》中,多位政企人士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这一点。

另外,就是每个人自身的消费习惯,现在的年轻人都要求对方有车有房,导致了消费的畸形发展,尤其是越野型柴油车的流行,进一步加重了雾霾,因为汽车尾气对污染的影响毫不亚于工业排放,坐B(bus)M(metro)W(walk)上班真的有那么丢脸吗?

非常推荐每个人都看看柴静的《苍穹之下》,里面的讲述的故事触目惊心,统计出的数据更是令人心塞。其中有一段2004年柴静和一个山西孝义的6岁小女孩的对话。

柴静:“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小女孩:“没有。”

柴静:“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

小女孩:“见过蓝一点的。”

柴静:“你见过白云吗?”

小女孩:“没有。”

照此下去,也许这就是我们和我们子女的对话。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四】

最近朋友圈以及各大论坛最火的话题莫过于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了,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雾霾重灾区的汽车工程师,笔者想从汽车人的角度谈一谈汽车和雾霾。

为乘用车正名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乘用车,乘用车(passenger vehicle)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乘用车,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9座的轻型客车,乘用车下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私家车。

柴静视频中的第五部分的名称是:柴油车环保设施“全面”造假,但是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指出:1.这里的柴油车并不包含柴油乘用车 2.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

首先,我们从柴油乘用车的保有量谈起。柴油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占比微乎其微,以XX年为例,明华有道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XX年,中国柴油乘用车销量为5.6万辆,在整体狭义乘用车市场中占比仅为0.4%,相较前一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而根据XX年1-8月的数据显示,国产柴油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在北京市场,政府更是早早的就限制了柴油乘用车上牌,因此近些年北京市场的柴油乘用车增长量基本为0。相反,数据显示,在欧洲市场柴油乘用车的普及率却超过50%,在法国、比利时等国,这一占比甚至一度在70%以上。

其次,我们从标准谈起。现阶段的柴油乘用车基本上都可以归在轻型汽车(最大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范畴之内,轻型柴油乘用车已经开始全面执行国四标准。国四标准的柴油汽车对于环境的危害大大减少,同时,正如前文所说,排放后处理等环保设施造假行为在乘用车企业是不存在的,所以相信我们那为数不多的柴油乘用车并不是雾霾的主要来源。

汽油乘用车就更不用说了,北上广均已经执行国五标准,再者汽油车颗粒排放微乎其微,但是保有量巨大的汽油车却经常被各大城市限号,充当空气污染的替罪羊……

哪些车辆在为雾霾做“贡献”?

柴静视频中也提到,在夜间反而pm 2.5很高,这就引出了之前媒体多次曝光的“假国四车”。笔者认为,“假国四车”(正如视频中显示的,大多为运输货物的商用车)才是对雾霾贡献较大的汽车。“假国四车”为何能横行?

国家规定,一种车型能够批量生产,必须首先进入3个名单: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环保部《国家机动车排放型式核准目录》、国家质检总局《3c认证产品目录》。因此,车企在量产一种车型前,先要将样车送往国家指定检测机构进行试验,通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试验之后才能进入3个名单,进而生产。

问题就出在“试验样车”与“量产车”之间,企业送检的样车与投入市场的卖车之间有巨大差距。样车可以达到‘国四’甚至更高的排放水平,但批量生产的车却大不相同,好了,问题又来了,为何企业要在生产上造假?

这个问题,正如同大货车超载一样令人头疼,如果大货车不超载,基本上过路费、油费就能耗掉司机的所有血汗钱,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所以才靠超载,靠数量来赚钱。同样,一些原本正规的汽车生产厂家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如果不造假、不减配,那么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就无法与其他造假、减配的企业的产品竞争,毕竟汽车生产厂家也要赚钱,也要吃饭,所以只好……

对症下药治雾霾

笔者在这里为治理汽车污染谈几条自己的想法

1. 油品升级,即使国五的车使用着国三的油,那么依然不会环保,就如同给你一部4g手机,但却使用2g手机卡,你依然无法体验高速上网。当然油品升级会有重重阻力,必然需要对某些利益集团进行改革。

2. 加强监管,笔者建议从两方面进行监管,一是对于汽车生产厂家的监管,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要加强对于汽车生产厂家一致性的监督,保证所有厂家的试验样车与生产线上的量产车能够保持一致,为所有的汽车厂商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交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需要加强在上牌环节、年检环节和上路行驶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在用车辆的环保。

3. 环保不单单是汽车厂家、石油、石化的事情,其实需要各行各业,每个人都来支持,所以柴静的视频还是起到了正面作用,毕竟可以让全社会都关注空气质量。

苍穹之下柴静纪录片观后感【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3000字范文二】

崔永元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一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崔永元还说“我认为柴静该说的都说了。就像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样,一个ct检查准确地诊断出了病症,而治疗要靠其他科室—做新闻的就好像做检查一样,只负责探求真相,是不应该开处方的。至于说该淘汰什么产业、政府部门应该做什么,做纪录片的不应该去涉及这些。”

很多公众人物都对《穹顶之下》发表了看法,我之所以特地将崔永元对柴静的《穹顶之下》的评价拿出来,是因为他说的这番话和我对《穹顶之下》的基本看法很相似。

一、穹顶之下的“对”

《穹顶之下》是一部很直白很接地气的科普片,柴静把一些很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据,晦涩的术语等转换成具体的案例、视频和动画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的方式,让公众直接认识到了“雾霾”也让公众意识到了“雾霾”这个危害社会与人类的大问题。

这部纪录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讲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数据的来源也很明确。所以柴静在制作这部纪录片是使用了‘数据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方式,她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帮助我们去解读这些数据。至于这些数据本身暂且不提,利用数据来说话无疑是比较直观、可信、权威的,简单粗暴,让人不得不服,而且也很符合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冲击力最强的也正是这些数据。

柴静的《穹顶之下》极具人文关怀,她以母亲的身份出发,更加亲民众,接地气,使得一部公益科普性质的纪录片“软化”了,可也因此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引起公众对这件事的热烈讨论。所以,很多人也因此开始发现自己身边的污染问题,并且开始重视这些问题。

我的老家很多人家都有灶台,需要烧柴,烧干草或者是烧麦秸。每次回去闻到那种味道,我就觉得——啊,这是老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被我认为是老家味道的东西其实就是ph2。5的来源之一。正如柴静所说,烧柴烧煤经常让人感受到温暖,所以我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忽略其所带来污染问题。

而今年,我是在老家过春节。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原本静谧的夜晚被鞭炮声,放烟花的声音所打破。放鞭炮,热闹喜庆,但是那一个晚上,烟尘弥漫,空气全是鞭炮火药的味道。柴静没有提到鞭炮、烟火带来的空气污染大概是因为它们所占比例不高,但是我认为这些是春节期间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以及一些小城镇。

还记得柴静有提到这么一个有趣的例子——洛杉矶有一种罐头,里面装的是洛杉矶的空气,上面的标语写得是:如果你有恨的人就买一罐送给他。这是一种讽刺,但如果有一空气气真得变成了人类杀手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生存下去就都需要背着空气过滤装置?

其实生活在深圳,然后现在学在湛江,这两个地方都是的环境都比较好,所以我对污染、雾霾并没有太直观、太深切的认识。但是在看到《穹顶之下》当中,北京、山西等地方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雾霾,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对我们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危害时,我才感觉到雾霾的凶狠以及来势汹汹,就像是一只长着血盆大口的怪物,企图将我们一口吞噬。我们在我们周遭很少看到雾霾,但这不代表在我们国家,雾霾不是一个大问题,就好像我们没有看到什么交通事故,但每天仍有人死于交通事故一样。

“同呼吸 共命运”。我们真的必须行动起来,一同对抗雾霾与污染。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做的事情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正如《穹顶之下》里面提到的一样——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搭公车、或者是与他人拼车;随手拍照打电话举报拖着黑色尾巴的车辆以及工业污染源;建议直排油烟的餐馆安装过滤装置;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的产品。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做到不是吗?

所以不要认为环保、治理雾霾是国家的事,我们同样可以为此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