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中心励志文章

年清明节微信文章​

本文已影响 3.6K人 

导语:4月4日,又是一年清明来到,小编整理了2017年清明节微信文章,欢迎阅读。

年清明节微信文章​

  篇一:2017年清明节微信文章

清明,正是到了春风最温柔的时分。在宁静中孕育着的,是蓬勃的生的力量。沉睡已久的心脏中流过温热的血液;返程的雁阵,在微凉的暮色中开启轮回之路;新生降临世界。

空气开始变热,而淅沥的春雨,却始终无法褪去彻骨彻心的寒意。即使雨滴温热如泪,打在身上却是寒冷的颤栗。生命的启程,轮回的开始,一个庄严肃穆的复苏仪式,在日渐浓艳的春色中虔诚地举行。放足原野大概是最好的选择,吐纳空气中迎接新生的气息。所谓踏青,就是在春色轮回中寻找目力所及的新生。逐渐地,我们在诞生中怀念起逝去,毕竟轮回的起点,也叫终结。新与旧,老与少,生与死,交织在同一瞬间,往往难以辨别。

比之于怀抱新生的喜悦,追思逝去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真。就连哲意的禅,也无法告慰轮回的殇。往生者,永远不会告诉生者,生命的终结是安详,是沉寂,是痛楚,亦或是迷茫。离去的安静,于逝者是生命平和的境界,于生者却是永世难以消除的情结。对死亡的惧怕,不源于生命行将化为虚无,而是在于人的内心对已逝的深切感怀,生者最畏惧的只是寂寞。论及亡者,会使追忆如潮,斯人已矣的感伤,就仿佛是手握流水而不能挽留之的悲哀。

一座低矮的土坟,不是灵魂安息之地,倒更像是一扇门,连通生者与逝者的世界。带着难以平复的怨念,对逝去的无法释怀的追思,我们在一片荒草重生中坐定。喃喃的低语,未必能够跨越阴阳两界,只不过是念给自己的悼文,平静心灵的一剂慢药。寂寞在春风里生根发芽,日渐成长,在心上遮出一块巨大的阴影,最终成为一切恐惧的来源。所以,人才必须得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一天里把所有阴暗的念,变成一年年延续下去的思忆,在纸钱焚烧的黄烟中,在低哑的哽咽中,在沉默的泪中,一起去往彼界。

清明时节,雨凄凉,风亦凄凉。在生机勃发的时刻,占据内心的却是逝去的激跃。存在的一切都会消逝,曾经的鼎盛也只剩落幕,娇艳的花零落成瓣,腐化为泥。或留恋,或牵挂,或遗憾,或思或恨。一直追求的,不过是心灵的平静罢了。逝者长逝,向苍穹略一叩拜,但愿我的泪,穿越轮回之后,携卷所有的念,化成冷雨,打在此刻的我的脸上。

  篇二:2017年清明节微信文章

说起“清明”,不管垂髫孩童、还是龙钟老太,都会吟起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转眼间,清明节又来到,可惜天不作美,让人断魂的清明节竟没有让人断魂的雨。今年的清明节,没有往常的雨纷纷,也没有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切都仿佛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从手机朋友圈看到,有些地方的确真的进入到了清明节的氛围,踏青、聚会、祭拜,小雨初霁,空气甚清,微徐徐,黄绿交错的世界里,摇啊摇,脱去黄衣,露出绿皮。那一簇簇的鲜,黯淡了一山春色。而我们这里一如既往的时寒时暖变化无常,但是,尽管这样,似乎所有的人随波逐流的进入春天那个节日的角色。

其实祭祀是一种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记住远去的人。人们平时不见得会记得住身边的和逝去的人们,只有像清明这样的节日里才会去缅怀,去想起。就跟人们所说人生不长寿,何事不重来?

自古清明游,骚客赋闲愁。人世有代谢,枉自多烦忧。自叹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忆往事看祭台。然而身后灵台一柱香,儿孙晚辈情意长。笑呵呵的谈古论今,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清明节。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聚会各种心境汇聚在一起。

恍惚间,想起了见一面我们就少一面这句话。当时听到这句话莞尔一笑,总觉得是一句笑话,总有我们这么年轻,随时有机会见面理由。但是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真的错了,时间来帮我们证明了我们是多么的幼稚,年龄随着皱纹慢慢的浮现在脸,我们没有彼此的珍惜,错过了时间。忽然发现自己好像老了,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蓦然回首时,人生的路上已经走了这么远,这么的久远。

  篇三:2017年清明节微信文章

人们总是喜欢把清明节与阴雨联系在一起,大概是习惯了杜甫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缘故吧,抑或是阴雨更能表达人们沉重的心情。

今年的清明节并没有下雨,但人们的悲伤未减,犹如昨岁般“路上行人欲断魂”。泪水是情感液化的结果,总是在真情凝结后流溢出来。

家乡的习俗,清明节是要给祖先上坟的,烧些纸钱,悼念逝者。

家乡的坟茔都是土做的,春天一到,野花遍地绽放,所以鲜花总是可以免了的。

在家的时候,每到清明我都要跟着父亲,到爷爷的坟前祭奠。如今爷爷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个年头,偶尔能够引起我记忆的是放在橱柜里的一只黑色小木碗。

那只小木碗是我四岁的时候爷爷给我买的,它那时是很精致的,现在已伤痕累累,有了多条裂缝,还多了几条锈迹斑斑的铁丝。( 文章阅读网: )

四岁的时候,我还不会说话,走路也是遥遥晃晃,吃饭常常打碎碗碟。一次,爷爷赶集回来,给我买了一只精致的小木碗,以免我再打破饭碗。此后,三年多时间里,小木碗就是我吃饭喝水的器具,也是我闲时的玩具。吃饭的时候,我用它盛饭;玩的时候也用它装土。反正摔不烂,一碗“多用”。

那时父母总是在外打工,和姐姐弟弟一样,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农活总是很多,爷爷奶奶下地时总要给我的木碗里放半碗水或是半个馒头,那样我才不会在它们下地干活时无事可干。那时我总是坐在场面的石头上等着爷爷奶奶回来,望着前面一扇关着的门发呆,时常会等得睡着在石头上。碗里的水多半是用来和泥巴的,有时干脆把土装到到碗里,馒头时常是被狡猾的公鸡或是贪婪的灰灰(我家的狗)偷走。我是不会记恨它们的,因为它们总会陪着我,反正自己吃了也是一种浪费。

有一次吃饭,姐姐告诉我碗底漏了,我不信翻过来看,于是饭洒了一地。便宜了小灰灰,我却为傻付出了代价,又饿了一顿。

那时,我总羡慕弟弟会被装在背篓里带到田里去,但他偶尔也和我一起留在家里,那时他总会抢我的碗,所以我更愿意一个人玩。小木碗陪了我整整三个年头,经历了无数次摔打,已无法盛饭了;我也上了小学,不会再把碗碟打破。于是小木碗也就被我冷落了,曾经几次险些被扔,儿时的友谊让我几次挽救了它的性命。现在想来,也只是为了挽留儿时的一些记忆吧。

我不再依赖小木碗的时候,爷爷却离我而去了。他瘦小佝偻的身躯永远的停止了忙碌,那双深而炯的眼神也失去了光芒。关于爷爷说过的话语已搜索不到任何的信息,毕竟二十年过去了,况且那时我还是个哑巴,爷爷的一些琐碎的话语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记忆中悄悄的淹没了!

如今我已长大,寓居千里之外的南国,很少有机会回家。又到清明,我却从未像今年这样有太多的思念和感触。也许是人长大了就会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是时间整理、保存了些许应当永存的记忆;也许是其他同事纷纷回家祭祖,触发了我内心深处的良知;也许是几年未归的遗憾,凝成了一份家的思念……

昨晚与父亲通了电话,放假加班不回家了。电话那头,父亲依旧和蔼的声音宽慰我,家里一切都好,让我安心工作,不必惦念。

通话结束了,关于爷爷的记忆,家的印象,连同我的小木碗,却零零散散、断断续续,满满地占据了我大脑所有的空间。在有意或无意中,我排列出这么一段浅薄的文字;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我提笔记下这么一段零乱的碎语。

时间不会停止,生活还要继续,生命没有歇息,就必须奋战,过去的终究过去了,就算有时光机器,发生过的事情也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成为历史;开心也好,烦恼也罢,一切都成为了我们永逝的青春,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珍惜,因为不知道今天过后下一次的相见是什么时候。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