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本文已影响 3.07W人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精选5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文教学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说、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增强环保意识。同时平时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激活课堂的方法和手段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优美的ppt图片和教师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能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随后,联系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请学生小组讨论从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中应吸取什么教训?以此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而接下来的说话练习则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后自己发出“救救仙湖”,“救救人类自己”的呐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课流程顺畅,基本做到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使学生在读、说、写、感中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融入文本,体会作者的遗憾、痛心和呼吁。课后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关的朗读不到位,感染力不够,影响了最后的高潮“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这一文章主旨的表现。

同时通过教学本文以及平时的教学,发现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还需要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额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由于班额较大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同时,因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导,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响探究热情。

第二,由于考试制度的制约,探究性学习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级学生因考试压力小,所以老师也能放开手脚,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级,学生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繁重的作业以及考试,课前预习不到位,尽管老师一再增加课内探究时间,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这些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所以探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个挑战,教育者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台州学院郑友霄教授定位的实用文。所谓实用文,“大致相当于与文学对举时所称的‘说明性’文章”,因此,实用文阅读的性质也根本区别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着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百科知识那样。”一句话,实用文阅读的任务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获取意思”,知道它“说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识营养!实用文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获取意思”、提取知识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识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赞同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这类文章的意思都比较简单的,学生通过预习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为任务,我们完全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说明性的材料,也许可读性不强,但对意思的.把握还是比大段抒情描写要来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们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时间删除信息呢?再则,将一篇文笔优美的报告文学就只发挥获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时候,就设计了兼顾两者的方式。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几个任务:一、积累字词字音,包括四个字的词语。二、句子积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觉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写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学生能够对罗布泊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积累。从学生的作业来看,他们对文章的意思已经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课堂上讲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于是,我尝试从学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了。在教学设计中,第一步亮出题目,问学生假如这个题目我们来写会怎么写?学生提到了罗布泊的过去美景和现实的丑陋,那就顺势亮出罗布泊过去的图片和未来的图片,让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说上几句,做句子接龙的游戏,最后将所有的句子连成一段文字,成了学生当场写作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紧接着跟课文进行比较,先找出课文中有,而我们自己没有写到的,找出来读一读,加入这些有什么好处?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对比描写、有排比句的运用,有历史资料的引用,有许多数据的说明。顺便有许多的字词进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罗布泊世纪老人的照片,设置情境,假如你是这样一位老人会对后备子孙说什么呢?

纵观整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主要的遗憾在于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讲透。再则如果能够再出示一段平实的文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手法进行改写的话,效果会更好,这样就是从外进入文本,又从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较中完成文本的解读。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生活现实,让学生在读、说、看、感中探究出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体会人类应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通过残酷的事实,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联系实际,寻找根源;增强环保意识。

由于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加上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重在熟读,因而时间紧迫,不能在课堂反复熟读,所以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全文至少读3遍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先对罗布泊加以了解。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罗布过去和现在的图片,通过教师前后反差强烈的语言表述和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过课上展示的古今对照的图片和对重点语段的品读中探究解决。同时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整体感悟并分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后,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学生展开讨论,并谈谈人类对现实环境的破坏,以及人类面临如此的悲剧应如何去做,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4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一文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样才能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受共鸣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课文中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个体审美体验中,再转化为鲜活的情感的雨露,浇洒到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兴奋起来,震惊起来,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学知识、长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走进文本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中生动的描写、深挚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是我面对的是一些对罗布泊一无所知的学生,他们能够走进文本中吗?能像我一样为罗布泊的沧桑巨变震憾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搜集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

图片,用一幅幅生动、直观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这个基础上,再观看罗布泊的图片就仿佛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就从感情上得到进一步的触动。接下来学生再由图片进入文本,通过抒情语句的朗读感染,真正感受罗布泊如今的蛮荒与凄凉。

2.激发兴趣,让学生深情对话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励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为人的智慧和伟大感到骄傲。”那便是产生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即处于最欢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时候,学习效率自然理想。在本节课堂教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扮演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记者给罗布泊之行组织解说,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欢乐体验。课文的朗读声情并茂,那是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自己组织的解说词生动流畅、罗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己心之悟,最是至深。应该说学生已经通过文字这道桥梁,走进了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并且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环境破坏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3.构建桥梁,让学生主动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该服务于生活。两耳博闻窗外事,才能读活教科书。语文教学必须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关注时代。由罗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学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灾的重庆、沙尘飞扬的北京、停喷的趵突泉、断流的黄河……面对日趋恶化的环境,人类应怎样做?我们应怎样做?这正是作者希望读者思考的,这是每一个同学应该关注的。

一节课的阅读交流,我们的思想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罗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们生命的心灵之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5

1.本色入题是对此文最好的选择。因为这篇文章的文题中包含了很丰富的信息:罗布泊消逝前曾经是怎样一个仙湖,那它消逝后是什么样子的?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消逝而不是消失呢?这些信息学生在解题中应该都能从文章题目中捕捉出来,可能形不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信息链,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因为这些信息恰好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沿着这些问题展开就可以以一线带全篇,也把学生引入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解题之后用投影展示罗布泊的相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中印证文题给我们提供的有效信息,这样设置情境会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真阅读。

2.在阅读中教师不要过多的指手画脚,而要让文本自己说话。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做“勾画圈点”标注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之外,不设置牵制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为在解题之后学生会自觉的带着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能会读出新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阅读缺失和阅读去个性化的背景下,有时候这种素读,也就是静心本色的阅读,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3.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自主探究后,我设立了让学生将圈点勾画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学习环节,小组内仍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展示师生共同探讨。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质疑环节,而且都是把它安排在研读赏析之前,因为我发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思考的广度深度往往超过我的预期,而他们质疑比较集中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解决比教师预设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更有价值。当然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要由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小组学习和质疑解疑更有意义,这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学生的思考由窄处引向宽处由浅处引向深处,把偏离的扶正,而不是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