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本文已影响 1.06W人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填空: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出示表格)时间地点景物///

2、同桌讨论并填空。时间地点景物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4点半中天门/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南天门石阶7点10分日观峰日出

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板书:找一找)

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担心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

A山势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a.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c.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B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a.正音:涨(zhǎnɡ)

b.比较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变幻莫测”(板书)让人产生“迫不及待”(板书)的感受。指导朗读。

c.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d.读写结合,拓展积累。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黄山的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___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___。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友情提示:注意写出山的静态美和云的动态美,注意排比句式。)

(3)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险”: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板书:险峻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5.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6.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先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观看泰山日出影像)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日出的壮丽。

1、默读描写泰山日出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色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观日出过了七八分钟出现鱼肚白不断扩大一会儿淡红色加深了一刹那出现一道弧边半圆挣脱地面

3、指导朗读:作者笔下的日出是美丽的,是壮观的。我们怎样才能把如此美丽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四人小组练习朗读,交流。

4、在音乐中师生合作读有关的句子,体会日出的壮丽。

四、小结

师:游览了雄伟的泰山,看到了日出壮丽的景象,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家人。那就请你来试一试吧!赶快开始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凡卡》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蘸、戳、撇、醺”4个字。

2、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立柜、生锈、摩平、皮袄、揪着、稀粥、逮住、地址、邮筒、暖炕、圣诞节。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反复读文。

2、将叙述内容、信的内容与回忆内容分别挑出来,然后分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分清凡卡写信的内容与插叙的情节。了解凡卡的内心活动,体会凡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处于沙皇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时代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课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备写信、写信、寄信三个部分。)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①读准读通外国名字。齐读,先把它们读正确,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课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亚希涅、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词语,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义。如,“楦头”“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写错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撇”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宽敞”的“敞”等。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一)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①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读,注意用红线标出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红线标出“揪、拖、揍、捞、直戳”等词语。) ②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写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④经常挨打还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挨打,凡卡还经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饿、睡不好觉)

⑤小结: 9岁的凡卡在老板家过的就是这样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饿、整天干活还睡不好觉。没有自由,没有尊严,连做人的基本权利都没有。所以,凡卡才写信乞求爷爷赶快带他离开,逃离这种非人的生活。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样乞求爷爷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导朗读信中凡卡乞求爷爷带他离开的三段话。读出他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莫斯科是个很繁华热闹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

乡下呢?

6.小结:现在我们读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里当学徒,挨打,挨饿,整天干活,睡不好觉,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7.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相机说明第10、11、12自然段引号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作业设计:

凡卡给爷爷写的信断断续续,信中出现的许多省略号,究竟省略了什么呢?请你展开想像,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生动的生活场景,帮凡卡把无法一一向爷爷倾诉的苦水,全说一说。

板书设计:

揪、揍、戳、捞、打??

悲惨 痛苦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3、继续学习总分结构段的作用,能够学习处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 那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二、精读训练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交流(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2、那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呢?

围绕这些问题,自由读2、3、4自然段,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然段美美的读上几遍,细细品味品味。

3、交流喜欢的自然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第二自然段:

1、 课件出示第二段文字。理解“摇篮”。

①“摇篮”这个词给你怎样的感觉?(摇篮是婴儿舒服的港湾,是甜蜜的家园。最初的好梦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初的舒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②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读“摇篮”。

2、许多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在维也纳创作,他们感觉就象在摇篮里那样温馨,那样舒适地成长,创作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音乐名篇。是谁给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对,是维也纳这座美丽的城市,是维也纳孕育了他们的音乐生涯,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指名读“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3、维也纳给了那些音乐家以丰富的灵感,让他们创作出无数流芳百世的作品。同时,维也纳又以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为自己的骄傲。我们听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来读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第三自然段:

1、交流喜欢的理由。

2、城市的雕塑、街道名称都是城市的标志。我们唯亭公园里也有一座雕塑,是为了纪念评弹艺术家朱惠珍女士而建造的。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3、而我们在维也纳,到处——(引读课文) 可见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的崇敬和怀念)

4、 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的王宫花园——(引读课文)。 在维也纳,他们把什么作为自己城市的象征?

5、 整座城市就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6、我们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读读这一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过渡:维也纳的环境与音乐如此和谐,那么维也纳的市民跟音乐又是怎样的呢?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围绕“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写了哪几个场景?哪个场景最吸引你?想想你的感受。

2、 交流:哪个场景最吸引你?谈谈你的感受。

①华尔兹圆舞曲 教师哼 读出“轻快”、“舒畅”的感觉。

②想象:习习的晚风吹拂你的脸庞,远处悠悠扬扬的音乐随风而来,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读出“柔美”的感觉。)

③一家人欢聚一堂,演奏一曲优美的音乐,你感觉如何?(其乐融融)

④我们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会奏一曲什么音乐?我们立正敬礼,那样的场面你觉得是怎样的?(神圣、庄严)

3、 音乐已离不开维也纳,维也纳市民更离不开音乐。音乐回荡在维也纳每一个角落,音乐回荡在维也纳市民的心中。齐读。在不同的场景中读出不同的感受。

五、教学第五、六、七小节

过渡:音乐是维也纳的象征,维也纳人们也以音乐作为他们的骄傲,他们和音乐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在大街上、在家里,我们能欣赏音乐,但是最适合欣赏的地方则是歌剧院和音乐厅了。

1、欣赏图片。

2、课文的5、6自然段给我们具体介绍了维也纳歌剧院和金色大厅,自由读这三小节思考:这是怎样的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3、全班交流:这是怎样的歌剧院?2、用哪些词语形容歌剧院?从哪儿看出来的?

4、 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5、 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歌剧院,欣赏着世界一流的盛大音乐会,会有怎样的感受?

6、那里是一个音乐圣地,每一位音乐家都向往那里。每一位音乐家都以在那里举办音乐会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每一位爱好音乐的人都以到那里欣赏而感到自豪。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从这四个方面感受到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所展现的魅力。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闻名,你们还知道哪些城市也有这样的美称的?“东方威尼斯”苏州

七、作业:

这篇课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能谈谈吗?

(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 展开叙述,体现特点)

我们学着这样的写法,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水乡”。

板书: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歌剧院 音乐厅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

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

⑵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⑶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

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⑴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⑵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

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

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

⑶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势利小人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四、总结写作特点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要求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3、会欣赏图案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出示春天的画面)

2、谁知道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3、出示诗“儿童不解春何处,只拣游人多处行。”齐读,猜诗意。

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知道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他们以为人多的地方,一定是春光最美的地方,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作家,叫冰心。在62岁那一年的春天也出去找春天,冰心奶奶到哪儿去找春天的呢?

二、板书课题,读中审题。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检查读书情况。因课文比较长,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相机教学生字词。

四、围绕“行”字理思路

1、默读课文,划出作者游览的行踪顺序

板书:园门口 知春亭 玉谰堂

五、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练习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围绕“儿童多处行”学1——4自然段。(出幻灯)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1、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儿童多”,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画下来。

2、想象着读读,想想该怎样读?学生练习朗读。

引导学生读:假如你是这些孩子,沐浴在美好春光里,你的心情怎样?读读。

3、指导朗读(随机出示,视频范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2)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4)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5)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学生畅谈体会。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忙得鼻尖冒汗,却又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他们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三、学习5、6自然段

1、春天如此让人心醉,快来读读课文。请你找到描写春天的段落,把描写春天的句子画出来。出示这两段话:(出幻灯)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体会读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用一个词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再读读。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

课件:展现海棠树图。

小结: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作者是怎样赞美的呢?课件出示: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浪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

四、学习第7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从这段中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冰心奶奶是那样的喜爱儿童?

小结: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原来儿童多处春光美。

板书:冰心奶奶 把儿童和春光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比较儿童和花的特点

1、出示第8自然段

2、花儿和儿童都有怎样的特点?(探讨题,出幻灯)

反复朗读,感悟相通之处:生命力都很旺盛,让人都感到快乐。

3、指导朗读。谁来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说海棠花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引读最后一段。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进行句式变换。

4、回顾全文。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呢?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儿童充满朝气、富有感染力;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因为冰心奶奶喜爱儿童。所以冰心奶奶认为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光。)

六、拓展,运用语言.出示课件(春天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描绘。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课后搜集阅读以下作品。

作品一:《纸船》——体现爱母亲

作品二:《片段》——体现爱大海

八、板书: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欢畅活泼 旺盛的生命力 新鲜美丽

喜 爱 儿 童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析词句,体会文中所蕴藏的江月美景的神奇迷人。

2、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激发学生,对月亮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品味描写月夜江景和小外甥的句子。

2、理解月光产生幻想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继续分享赵丽宏的优美散文(齐读课题)

2、写的是谁在哪儿望月呢?(一个人吗?)

3、同学们注意有时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有时未必是本人。【板书“我”和小外甥生】

4、文章写了“我”和小外甥在江船甲板上望月。接下来发生了哪些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机:就这一个内容吗?)

(结合回答板书:江景、背诗、幻想。)

过渡:这篇文章啊,仔细读可以浓缩成这三幅画,这堂课让我们走进这三幅画生动的画面中,一同来品味、欣赏!

二、学习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景图。

2、(出示§2)指名读,要透过文字看景色画面,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交流:

①“闪烁的光斑”你懂吗?为什么一闪一闪?(因为流动的江水,波光粼粼,才会有“读”“千万点——跳动。”

②“安详”柔美、静谥的感觉。

③、“~~剪影”没有月光就没有剪影,给你什么感觉?(神秘)出示“月夜剪影图”

④、“镀”月光均匀地洒在这些景物上。

(配乐齐读,感受月夜江景的静谧美好)

4、小结:是啊,月洒清辉,江中有月,这幅画面中有江,有月,如果让你给它取个名字,什么名字比较恰当呢?(板书:江中月)

过渡:在这轮美好的江中月下,引发了作者与小外甥背诵的兴致那么他们背了哪些诗呢?

三、学习第3——13自然段

1、自由读§3——13节中带“月“的诗。

2、(出示诗句)请两位同学读,分角色读。

3、读得很好,可是文中是背诵,给你们一分钟试背。

4、指名配乐试背。(刚才背诵的意境不太和课文中吻合,你想背诵要什么?下面,想象在月光下,月光沐浴着“我”和小外甥一起背诵比赛。

5、写月诗就这6句吗?文中哪些告诉你的?(两个省略号,为什么要用两个省略号?你还能说说写月的诗吗?

6、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写月的诗。(出示课外诗边上配月夜图二幅)。“我“和你们一起来对吟一下吧!(配乐)

7、同学们,吟诵了这么多写月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

8、那么,“我”和小外甥此时背诵了那么多诗后,他们有什么感受啊?(提示:用原文)(出示§13)

①拿笔找找这几句话中有几个词直接写出了他们的感受?

②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沐浴、沉醉、清幽、旷远的感觉。

9、我看,不是我和小外甥两个人沉醉,我们所有认真读书的`也沉醉在其间,同学们,在背诵这幅画面中看一看有诗还有月,那你说给它起个名字叫(板书“诗月中)

过:当我还沉浸在诗中月那醉人的风韵中时,小外男生却已展开幻想的翅膀!

四、学习第15——20节

1、好,请你看一看小外甥望月的幻想有哪些词句,一处不落地画下来。

2、学生交流。

3、文中啊,有这么三处。(出示内容)

①请一位学生连起来读。你用心体会,请你说说对小外甥的幻想有什么感受?哪些语句你喜欢,最吸引你。

②非常好,聆听了小外甥的幻想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A、眼睛,不仅形象而且非常神奇。

B、每个月都要争开一次(相机:月变过程)

C、“把月亮写的可爱、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

带着感受练读,这些幻想看似不成段,其实分明是一首儿童诗啊,

③不信,你瞧(出示小诗)。配乐朗读

是啊,听了小外甥生动奇特的幻想,简直就像听了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难怪作者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

④同学们,你们呀和小外男生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聪明爱学,爱幻想,每个人读这段话以后,都自己“我”心中的月亮,你心中的月亮像什么呢?也写上两三句话,能不能也象小外男生一样,有天的眼睛般的什么样的比喻?

⑤“交流”。

⑥是啊。作者也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这幅画面中,小外甥、我们、作者都一同展开了遐想。我们给它取个名可以叫(心中月)

五、总结

这节课,在赵丽宏宏优美的语言引领下,一同领略了江中月的美丽,诗中月的醉人,江中月的美妙,相信此刻你们和俞老师一样,产生了望月的冲动,有机会请你走进大自然好好地望一回月。

六、作业

1、背诵文中写月的诗句2、课外积累一些写月的诗句。

板书: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以歌曲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你知道刚才我们唱的是哪部连续剧的主题曲吗?(《水浒传》)

2.《水浒传》塑造了多少位个性鲜明的英雄好汉形象?(108位)真不错,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一、谈话引入,激趣读文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武松,他因何而出名?(在景阳冈上打虎而出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

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明确课型,学习提示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我们来看看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务?

指名读学习提示。

2.读通课文,初知文意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小黑板出示)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

C、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D、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自学反馈

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武松打虎?

2.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中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

①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精彩片段

我们把武松打虎的精彩部分读出来,老师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个同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②感受老虎的凶猛。

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虎很凶猛,)作者为什么写虎?(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③通过刚才的读,我们发现大虫的动作是什么?(“一扑”、“一揪”、“一剪”,)面对大虫的举动,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躲”而用“闪”呢?(闪是突然袭击的动作,更能表现人物机智灵敏,而躲却显的很被动)

④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

①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②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词吗?这些动作的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抡、劈、揪、按、踢、提、打”等,)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武松的勇敢机智)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不同的动作凸现武松勇武机智。

③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四、回顾全文,体会写法1.“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4.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板书)

5.如此无所畏惧的传神人物,最后却一步步挨下冈来,你认为这么写是不是会有损于武松这个英雄的形象呢?

(要打死老虎并非易事,武松虽然力大过人,但已筋疲力尽。这样写,更突出了人物的真实可信。)五、课外延伸,鼓励阅读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许许多多人物,请你选一个自己喜欢、熟悉的人物读读,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语言)

武松上冈(心理)机智勇敢

打虎(动作)武艺高强

下冈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借助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清脆的玲声又把我们带入了紧张而又愉快的一节课,不忙着上课,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字游戏,看看屏幕上的这个字是一个什么字呢?

2、猜不出没有关系,看老师来把它变一变,(出示第二幅画)猜猜看,这个是什么字呢?对,这就是一个梦字。看着它你想到哪些与梦有关的词语呢?(美梦成真、梦寐以求、魂牵梦绕)

3、可你知道吗?当梦成为梦想,它需要迈出多么漫长的一步。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做就是几千年那!今天,它终于实现了。它就是梦圆飞天。(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甲骨文、小篆、楷字对“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自然地走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美丽,同时也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同时抓住这个主旨展开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首先,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出示词语组,指名读:

戈壁大漠 执行任务 腾空而起

激情澎湃 神奇美妙 梦想成真

2、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大家肯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轻声快读全文,读完以后,我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

3、真佩服我们班同学的读书水平。难度大些,能不能读出一些激情呢?

【设计意图】通过词块教学,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同时这过这一组词语,让学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夹生的对课文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激情。

导入:古有飞天梦,今有神五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最激动人心场面,一起来感受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出示:十、九……)这就是神五飞天十秒倒计时,读6-15小节,你从这个十秒倒计时中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板块一:紧张

1、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心情紧张极了,激动极了。)哪一个自然段写出了紧张呢?

2、出示:“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2、特别是哪些词语给了你这样深刻的体会?(一秒一秒)是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扣人心弦;(逼近)已无退路,势在必行;(绷得紧紧的)不仅心绷得紧紧的,拳头也握得紧紧的,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似乎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急促的可以去掉吗?)内心的紧张激动可想而知。

抓住这些词语,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想一想,人们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紧张呢? 生自由回答(再过几分钟,飞船就要点火起飞了;这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人们已经期盼了太久太久;人们为这次首飞任务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成败就在今天……)

是啊,这一刻,人们期盼了太久太久!当它降临时,我们怎能不紧张呢!

4、再读体会。

板块二:激动

1、再读“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是十秒倒计时!你还读出了怎么样的心情呢?

2、因为倒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飞船就要发射升空了。谁再来激动地倒数这十个数?

(指名读,评议:从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了激动。)

这10秒钟,虽短犹长,它牵动着近14亿中国人的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期盼、凝聚的10秒,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10秒。让我们再和总指挥一起10秒倒计时! 生齐读(“点火”“起飞”)

3、引读第12自然段:“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直指苍穹。”

4、这是“神舟”5号升空的场面,这段话中,哪些词仿佛让你看到了升空的画面?让你听到了升空的声音?(烈焰升腾、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托举、腾空而起,直指苍穹;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

5、是啊,这升空画面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尤其是那个形象的比喻,让人记忆犹新。一起来读一读——引读

6、想象出了那条巨龙般的橘红色火焰了吗?对了,读书就要这样,能够边读边想,把语言文字在我们的脑中变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看到的很壮观,耳边听到的同样震撼人心:地动山摇般的轰鸣!这声音,这气势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7、视频展示,能读出这气势吗?后齐读。

8、这气势气贯长虹,这气势让人叹为观止,这气势让人心潮澎湃。我想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在奔涌,请写出你最想说的几句话。

9、交流。

10、还有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这样的激动呢?学生自由读一读。

板块三:自豪

1、 再读倒计时,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呢?神五腾空而起,直指苍穹,此刻我们的自豪和骄傲也随之升腾而起。你找到这份自豪了吗?

2、交流“飞行正常!”

仅仅三分钟的时间,杨利伟便通过电波告诉指挥控制中心,告诉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飞行——引说:正常!

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其实在告诉人们? 生自由表达(“神舟”5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了继俄罗斯、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3、指导朗读第十四自然段。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多么有气势啊!层层推进。你能读出这种气势来吗?自己练一练。(指名读,齐读)这三个“传到”还会传到哪里呢?(交流)

4、学习第15自然段,练习说话: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人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5、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心潮澎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通过对倒计时的深入理解,把握课文情感的脉络,疏通课文,精读感悟。品味字里行间所蕴含情感,始终抓住情感这条主线,让学生逐渐走进文字背后的意蕴之中。反复出现倒计时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在共鸣的畅想之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四、拓展文本,总结深化。

1、紧张在充溢,激情在鼓胀,自豪在流淌,读起这别样的十秒倒计!此刻,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你心头荡起呢?(生齐读)

2、紧张、激动、自豪、期待、艰辛,全部写在了梦圆飞天中。

3、教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写,出示:“浩瀚的太空还写下了( ),留下了( )”

4、出示句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让我们铭记这难忘的今朝,20xx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5、好一个“终于”,此刻你又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啊,为了这个飞天梦,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凝聚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来,让我们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泻到这个这短暂而漫长的10秒倒计时中去吧!让我们幸福地站起来一起读!

6、最后,让我们在雄壮的《超越梦想》的乐曲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也预祝我们祖国在今后的航天事业上越走越完美,更希望孩子们能承载着祖国新的梦想,扬帆起航!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透过文字看情感,穿过情感找共鸣,在情感的磁场中尝试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荡涤,同时在情感的线索上,自然流淌出自己新鲜独到的见解和感悟。通过这个突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意蕴。

五、课后搜集关于“神舟号”的飞船信息,整理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

5、梦圆飞天

美梦成真

激动 自豪 紧张、期待……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2、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2、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克隆”?它到底奇妙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初读课文,感知教材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1。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每课一得

(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总结)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挑战自我

1、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2、请以“我想克隆”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预习作业:

1、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4、课后习题。

5、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课

播放茉莉花,学生说茉莉花的特点,(师重点强调茉莉花的平淡)

板书:爱

同学们,课文中却说爱如茉莉(板书完课题),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块来学习16课《爱如茉莉》,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小组内检查:1号生字的掌握情况,2号课文的朗读情况,3号课文的主要内容,4号课后习题等等

自己在预习当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班内抽查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解决。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

爸爸、妈妈之间的爱体现在哪儿?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感受到“爱如茉莉”?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用——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在后面写出感受)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问题。

5组分工回答问题,一人回答如有遗漏,组内其他人可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补充。

如: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写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爸爸出差刚回来,不想让爸爸太担心了,这也是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课文第八自然段写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课文第10、11、12自然段,写出了爸爸怕妈妈晚上有事而在妈妈的床头、握着妈妈的手睡觉。

课文13、14、15、16自然段,写出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

小结:爸妈的爱正是表现在平常的这些小事当中的,非常平凡却很持久,而茉莉花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在这里借物喻人,表达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为什么两次出现“爱如茉莉”?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总结课文,做课后第2题。

2、学生回顾有关爱的名言或词句。

3、课件出示改编的小诗《爱如茉莉》,再次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四、作业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有关内容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色,我也是头一次接触和教学,这组描写编排得很有特色,也很有必要,通过选取三个在描写人物上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要求学生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的'形象,并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只有描写行动——任务才能站起来!”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这一主线!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益处。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是教学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我教学的《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在描写人物摔跤时的动作惟妙惟肖,把这两个孩子的活泼淘气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一定读了不少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作家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认为怎么样才能把人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呢?(板书:人物描写)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再次认识和亲近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起来学习,

板书:22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片段,(板书课题)

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指名检查读生字、词、句。师生正音。

2、同桌逐段轮读,互相检查。

3、初读课文,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嘎子)机灵、富有心计;(胖墩儿)沉稳、老实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默读课文,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体会到人物性格特点的,说说理由。

学生汇报

1、媒体出示: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嘎子自知不如胖墩儿有力气,所以选择随便摔)

师:嘎子认为自己摔跤稳赢,那胖墩儿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胖墩儿也充满自信)

2、指导朗读对话。

媒体出示

“要不—摔跤。”

“是吗?”小胖墩儿跳了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就说:“随便摔”。

师:两个争强好胜的孩子通过你们的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板书:语言描写

师:你还从哪儿看出来嘎子有心计,很机灵?

学生汇报。媒体相机出示:

比较句子: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围着他像猴似的蹦来蹦去,仿佛很占了上风。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像猴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师:这两个句子在表现嘎子机敏,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上,哪句更好,为什么?作者这又是抓住嘎子的什么描写的?

师导:假如你是嘎子,你心里怎么想?

学生发言,板书:心理描写

指导朗读这句话。

3、师:于是一场摔跤大战开始了,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激动人心的现场。

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解说,可自由发挥;一人当导演,要根据作者的描写指导动作;另两个人表演。导演要根据作者的描写指导动作。

小组上台表演。板书:动作描写

要求标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词,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四)归纳写法

师:作者用他那生花妙笔为大家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形象呢?

根据板书归纳总结: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写作方法:

嘎子和胖墩儿语言描写

比赛摔跤心理描写

机灵、有心计沉稳、老实动作描写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

一、情境导入,萌发情感(课件:小姑娘受伤后鲜血直流,晕迷不醒。众人着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她是我的朋友》,“她”就是(小姑娘)。

小姑娘伤势严重,如果不能补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的。输血迫在眉睫啊。那是否有人愿意给她献血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5—14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老师充满哀伤和渴求的朗诵,激发学生用心朗读,用心感悟。)

二、探究表现,体味内心

(一)、有人愿意献血吗?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1、出示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看到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归纳三个问题,其他随机解决。

(1)“一阵沉默之后”说明了什么?

(2)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

(3)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3、重温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联系上下文读书找答案;小组组讨论;请教老师或同学等等)

4、请大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试着自己运用读书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再用其他办法。(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习)

5、汇报。

6、指导朗读。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非常勇敢。你能边做动作边读吗?在座位上试一试。

愿意读的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

(二)由表及里,洞识内心。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板:阮恒),他害怕过,犹豫过,但仍然数他最勇敢。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再把6~10自然段读一读,把阮恒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2、提问,出示4个重点句。

重点句1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重点句2

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3、刚才我们学习第5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都很会学习,不但能发现问题,而且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试着解决。你们有信心继续学好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看又产生什么疑问,自己想想办法解决。

4、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习,提问题,解决问题。

5、汇报。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老师努力建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予学生广阔的质疑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6、指导朗读,深入体会阮恒的内心变化。

(1)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读好的句子,读一读。

(2)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大家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读。

请同学们看屏幕,边听边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配乐)

(3)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在这些句子中写他哭的词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4)“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你能把阮恒献血的过程演一演吗?老师来读句子,大家演一演,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师读,生演。

(设计意图: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问:你为什么这样哭呢?

(6)如果你们是医生,你怎么用轻柔声音安慰他?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他以为把所有的血都献给那个小姑娘,让她活下来,自己就要死了,但他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做呢?

几名同学讲这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说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阮恒的这种爱心、对朋友的这种友情(板书)把我们深深感动了。(音乐起)小姑娘得救了,她会对阮恒说些什么呢?小伙伴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有益。)

结束语:

让朋友间的这种爱心和友情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衷心地祝愿大家友谊地久天长!

四、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1.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难度较大)

2.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里,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

五、板书设计:

18 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 献血

爱心 友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 “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惊喜 蒲公英

河冰化了

2 三月的原野

可热了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

心坎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题,齐读课题。

二、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同学校正,老师适当选择段落泛读,指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四、作业

1、读熟并理解课文。

2、写会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