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蒲鞭示辱的典故

本文已影响 3.82K人 

典源出处《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引《东观汉记》曰:“刘宽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后汉书 · 刘宽传》: “延熹八年,(宽) 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南史·崔祖思传》:“祖思叔父景真,位平昌太守,有惠政,常悬一蒲鞭而未尝用。”

蒲鞭示辱的典故

释义用法后汉刘宽任地方官时,对下属和百姓宽厚,有人犯了过失,只用蒲做的鞭子来打他,目的不是使其皮肉受苦,而是让其感到羞耻。后以此典称颂官员为政宽宏仁厚,以感化为主。

用典形式

【蒲鞭】 唐·李白:“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宋·苏轼:“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鞭蒲】 明·徐渭:“一钱亦掷水,三尺只鞭蒲。”

【施鞭蒲】 明·高启:“我本野人偶叨禄,向汝未忍施鞭蒲。”

【蒲鞭悬】 清·王士禛:“试吏岳麓下,蒲鞭悬不施。”

【示耻蒲鞭】 唐·白居易:“推诚废钩距,示耻用蒲鞭。”

【政成蒲鞭】 宋·陆游:“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钱流仓粟红。”

【蒲岂非鞭】 宋·陆游:“盛怒姑小忍,虽蒲岂非鞭?”

【不施安用蒲】 宋·苏轼:“老幼化服一事无,有鞭不施安用蒲。”

【蒲正不须鞭】 宋·陆游:“棠宜使可爱,蒲正不须鞭。”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