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中国的文房四宝笔

本文已影响 1.35W人 

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一,一般指毛笔,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种类毛笔的分类主要有依尺寸,还有笔毛的种类,来源,形状等等来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的文房四宝—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的文房四宝笔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

毛笔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笔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

名称来历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琏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生产的具有“尖、齐、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毛笔品种。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诸侯称雄。此时,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楚国(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律称为“毛笔”。而白居易称笔为“毫锥”,《寄微之》诗云:“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当下还有有知名的“蒙笔”,又称“蒙恬精笔”、侯店毛笔。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

1954年,从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发掘出来了整套的书写工具。这证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经有所谓毛笔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代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因为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商王朝的存在。

早期的毛笔

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在一些岩穴中、石崖上绘刻有彩画、线画、浮雕等,这就是岩画。绘制这些岩画,最初是用具有一定“笔”功能的天然物品,这些器具,算是最早的“笔”了。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蒙恬造笔”。湖笔之乡的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流传有蒙公(指蒙恬)造笔的故事,称蒙公为“笔祖”。蒙恬所造之笔,用料多样,是属于兼毫之类的毛笔,制造工艺也较复杂。这种兼毫毛笔,不可能是初期的毛笔。所以也有人说,所谓“蒙恬造笔”的“造”字,指的是制造之“造”,而不是创造之“造”。蒙恬虽不是毛笔的发明者,但他改进了毛笔的制作技术,在文化史上也是有贡献的。

毛笔的发展

1930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河(弱水)地区,发现一支西汉毛笔,这就是著名的“汉居延笔”。笔杆木质,整支笔杆劈为四爿,合成圆杆,笔头被夹入末端,外缠以细枲,表面涂漆固定,笔杆顶端用木帽束缚。这种结构,可在笔头用废后更换笔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退笔”。

历史上有退笔冢的故事。相传在陈、隋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永欣寺僧人智永(“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练字异常勤奋,“积年临书《千字文》,得800本,……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取而瘗之,号退笔冢”(《书法正传》)。

汉代“披柱法”的发明,是毛笔制造工艺的重大改进,至今仍然是我国毛笔制作的主要方法。

自三国时代以后,《笔方》与《笔经》先后问世。《笔方》、《笔经》分别记述了两种制笔方法。前者为分毫,有心,不裹纸;后者为杂毫,无心,裹麻纸。

在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已形成制笔中心,在我国制笔史上首次出现了专业产地。用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称为“宣毫”。

我国的“文房四宝”及其制作技术曾远传许多国家和地区。唐代来华的日本僧人(“遣唐僧”)就曾把一些文具带回国,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毛笔。

唐宋时期,宣州制笔能工巧匠很多,唐代宣城陈氏即为“作笔名家”,创造了“诸葛法”。

宋代无心散卓笔的出现与流行,与当时书写方式改变有关。宋以前多是跪坐于席,低案悬腕书写,宜用坚挺笔毫。宋代高桌高椅日益普遍,再加上为表现书画上不同的艺术效果,促使笔毫的多样化。

湖笔的兴起

自南宋偏安杭州,制笔业也随之由宣州一带移往江浙一带。湖州善琏镇一带,所产之笔称为“湖笔”。自元以后,昔日声名显赫的“宣笔”便逐渐式微,并为“湖笔”所代替,湖州成为新的制笔中心,善琏镇成为“湖笔”之乡。

元代,除湖笔外,湘笔也很著名。湘笔原为唐代郴州笔,为在现湖南省长沙市兴起的一种名笔。

明清众多制笔名家不仅在笔毫上大展技艺,在笔的外形上,也多彩多姿,有管笔、斗笔、楂笔(楂笔笔管短粗,宜书大字)等。在管料上更是各显其华。有金管、玉管、象牙管、紫檀管等。此外,在笔管的装饰上,更是巧用绘雕。明清两代,以“湖笔”为代表的制笔业,确已达到了我国毛笔制作史上的巅峰。

毛笔选择

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

尖:

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但笔不尖则成秃笔,做书神采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

齐:

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选购时就较难检查这一点。

圆:

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

健:

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写进来坚挺峻拔。关于这一点,润开后将笔重按再提起,锋直则健。

四德指的是笔本身的功能,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也。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杀鸡焉用牛刀了。

起源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

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发现最早的笔。

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及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等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发现的史前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我国的书写用笔起源很早。根据未经刀刻过的甲骨文字判断,夏商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笔了。如果再从新石器时期彩陶上面的花纹图案来看,笔的产生还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已经制作和使用书写用笔了。那时笔的名称繁多: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楚国叫“幸”,秦国叫“笔”。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传说,我们所用的毛笔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双方打得非常激烈,战争拖了很长时间。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虽是个武将,却有着满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说的那种笔写战况报告,常使他感到影响思绪。那种笔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写不了几个字就得停下来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会把非常贵重的绢给弄脏了。蒙恬以前就萌生过改造笔的念头,这次要写大量的战况报告,这个愿望就越来越强烈了。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

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现简写作“笔”)。

别称:

玉管“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隋·薛道衡《初学记·咏苔纸》)

翠管“玉窗抛翠管,清袖掩银鸾。”(唐·李远《观廉女真葬》)

银管“蜀王宫树雪初消,银管填青点点描。” (元·袁桷《薛涛笺》)

象管“象管细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

筠管“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唐·韩偓《安贫》)

斑管“轻轻斑管书心事,细摺银笺写恨词。” (元·白仁甫《阳春曲题情》)

毫管“云涛触风望,毫管和烟搦。聊记梦中游,留之问禅客。”(唐·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

寸管“本经史而为词章,盍展长才与寸管。” (清·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

毫 “夜开金钥诏辞臣,对御抽毫草帝纶。”(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紫毫“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唐·白居易《紫毫笔》)

兔毫“会得窥成绩,幽窗染兔毫。”(唐·罗隐《寄虔州薛大人》)

柔毫“忆挈柔毫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清·姚鼐《过程雨门墓下作》)

弱毫“物新唯人旧,弱毫多所宜。” (晋·陶渊明《答庞参军》)

秋毫 “转腕摧峰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唐·朱逵《怀素草书歌》)

寸毫 “文兮乏寸毫,武也无尺铁。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

霜毫“霜毫掷罢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银毫“挥洒银毫,旧句他知道。”(清·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中山毫“隐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洒染中山毫,光映吴门练。” (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

玉兔毫“锋芒妙夺金鸣距,纤利精分玉兔毫。”(五代·齐己《寄黄晖处士》)

秋兔毫“莫嫌文史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 (宋·黄庭坚《刘晖叔洮河绿石砚》)

毫锥“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毫颖“试卷波澜入毫颖,莫教欧九识刘几。” (金·周昂《送李天英下第》)

翰 “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宋·王安石《送董伯懿归吉州》)

毫翰“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唐·孟浩然《洗然弟竹亭》)

柔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西晋·左思《咏史》)

弱翰“岂无弱翰,才不克赡。” (晋·陆云《答大将军祭酒顾令文》)

寸翰 “骋我迳寸翰,流藻重华芳。”(魏·曹植《薤露行》)

毛颖“陶泓面冷真堪唾,毛颖头尖漫费呵。” (金·庞铸《冬夜直宿省中》)

霜兔“自矜霜兔健,安有鲁鱼乖。”(元·倪瓒《画竹寄张天民》)

栗尾“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

鸡距“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

诸毛“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毛锥“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宋·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

退锋郎“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清·陶谷《清异录·文用》)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