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看书和读书,中间缺了一颗心散文

本文已影响 2.5W人 

没心没肺,等于白费。

看书和读书,中间缺了一颗心散文

智能化泛滥的今天,纸质书已经变得凤毛麟角,很少能看到有人捧着纸质书埋头苦读。或许每个人看法不同。大家都迷恋电子书的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但自我感觉电子书总不能让人很好的坚持下去,受限于屏幕,还有那种真实的触感,得不到良好的阅读体验。

大家都是文化人,在这里跟大家谈这个难逃班门弄斧的嫌疑。反思自己,到底是在读书还是在看书?

如果硬要将读书分类。按照自己的理解,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从不读书。第二类:看书,但不求甚解。第三类,真正的读书。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持续性。

第一类人其实大有人在。我国现在的人均年阅读量在世界上基本倒数。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人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公共场所,闲暇时间,很少看到有人拿着书本。

或许有些人说,我们在看电子书好不好?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恭喜您,已经跳出第一类之外。

自我定位在第二类:看书但不求甚解。自己还常常给自己一个厚颜无耻的安慰,看书至少比不看强吧?

有时候反思自己看书的'动机?其实内心还是想恶补一下曾经欠下的债。因为很后悔当时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没有看足够多的书。不嫌丢脸地说,四大名著至今都没有通读,特别是红楼梦。更别提中外名著了。

不知源于何故?或者神经错乱?从去年开始,自己疯狂的迷恋上看书。恨不得博览群书。常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鞭策自己。要写好,必须读的多,读的好。

或许只为养成一种习惯。从起初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看一本,到现在两三天一本,有点无法自拔。虽谈不上爱好,但做到了坚持。

自己看书,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肤浅到令人发指。真正应了那个看字。看完之后,甚至连书里讲的什么都很快淡忘。最可悲的是,有时去图书馆借书,都不记得有没有看过某一本书了。似曾相识,又不确定。

即便如此,每次看完一本书,发朋友圈还是能有一些感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之前还有习惯去做读书笔记,摘录一些比较优美的句子。也有几本写满的读书笔记。但最近好像为了追求速度,为了敷衍朋友圈,为了看书而看书,变得浮躁起来。不曾再拿起纸笔,不曾再回读一遍。

第三类人读书,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记得回听无戒老师第一期的课程,老师讲到读书要有针对性。要从书里学习别人怎么架构,怎么描写,怎么设置情节,怎么制造冲突。相比之下,自己之前所谓的摘录,只是小儿科,肤浅之至。

前天文章点评环节,当我提到关于环境描写和对白的不足如何强化,老师又提到了向名著学习的方法。学习大师们怎么去描写环境,怎样去刻画人物心理。

还听过一套理论:怎样将书由厚变薄,然后由薄变厚。按照作者的意思完美复盘。这样才算大体读懂一本书。

对或许自己根本算不得读书,只是看字而已。对于故事都记不得完整的梗概,甚至连书名都忘却的自己来说,简直是极大的讽刺。怀疑自己是不是假的读书!

看书和读书,或许中间只差了用心。

顾心武研究一部红楼而成红学。唐宋诗词名篇有限几页,影响后世诗歌。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会易经会算卦,学会诗经会说话。古人的说法不无道理。

有时候读书不单单要追求数量,更应领略其精华。真正的读懂读透,并且学以致用。

虽自评第二类,但距离第三类真的读书相差甚远。

认识到不足,只是前进的开始。希望自己以后读书不要流于形式,不要单纯为了朋友圈里炫耀而敷衍。沉心静气,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读进去走出来,补充自己的短板。

用读书武装自己,在写作的道路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看书和读书,其实中间缺了一颗心。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