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课文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知识点

本文已影响 1.72W人 

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知识点

【技法指津】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高考试题一般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翻译文言语句来考查我们是否掌握有关文言句式的语法知识。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以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为参照的。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规范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即“宾语”在“谓语”之后,“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主语”“宾语”这些中心语之前。如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谓语”之后,就是“状语后置”;如果“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牢记“(定)主+(状)谓+(定)宾”这个公式,是熟练掌握倒装句的基础。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将宾语移到谓语之前的现象,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如:

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

代词“之”作“夭阏”的宾语,“莫之夭阏”应理解成“莫夭阏之”,翻译为“没有什么阻碍它”。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恶、奚”等。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疑问代词“何”作“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翻译为“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为“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这些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如: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翻译为“凭什么了解他呢”。

二、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词短语放在谓语之后作状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其中以“于”“以”“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居多。

1.介词“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谓语“战”的状语,应调整为“于长勺战”,翻译为“公与他一起乘车,在长勺作战”。

2.介词“以……”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如: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谓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翻译为“用篆文、山脉、乌龟、飞鸟、野兽的形状装饰”。

3.介词“乎……”构成介宾短语,后置。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这句话中的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应调整为“于吾前生,其闻道也于吾先”,翻译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于我”。

4.有时候,后置的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宾短语后置。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战河北”“战河南”是“战于河北”“战于河南”的省略语,应调整为“将军于河北战,臣于河南战”,翻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限制的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知其事”是“宾客”的定语,应该调整为“知其事之宾客”,翻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来送别他”。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千里”是“马”的定语,应调整为“千里之马”;“粟一石”也是定语后置,应调整为“一石粟”。翻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完一石粟米”。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易其志”作“缙绅”的定语,“大”作“四海”的定语,应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大之四海”,翻译为“能不改变他的志向的士大夫,浩大的四海,有几个人呢”。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利”和“强”分别是“爪牙”“筋骨”的定语,应调整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埃土,向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原因”。

5.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如:

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应调整为“十二金人”,翻译为“铸造成为十二个铜人”。

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谓语前置这一倒装现象,即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但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在具体作答时,我们需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句式。

【专项训练】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的文言句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句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另有“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甚工整的对偶句。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秭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秭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木兰诗语言繁简

文学作品的语言要繁简得当,既不可贪多务得,也不能一味求简。我们细读《木兰诗》,便可以悟出这个道理。

《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惜墨似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只六句三十字,便概括了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显得何等简练!其中两句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胄,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正如刘大白在《旧诗新话》中所说:“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实其间层次分明。因为有骏马而无鞍鞯,不可以骑坐,所以还得买鞍鞯;有鞍鞯而无辔头,不可以控御,所以还得买辔头;有辔头而无长鞭,不可以驱策,所以还得买长鞭。”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木兰以一女儿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奏凯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吗?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