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荐作文

【精选】喜欢老师的作文3篇

本文已影响 2.78W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喜欢老师的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喜欢老师的作文3篇

喜欢老师的作文 篇1

我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有许多老师教给我知识。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吕老师。吕老师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红红的嘴唇,大大的眼睛,一口洁白的牙齿,非常漂亮。吕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我二号本有个错儿,其实这个错不该有的,被老师发现了。平时有错,老师要求改三遍,这次就不一样了,老师要求我改十遍。我心想:老师管的`也太严了。

其实仔细一想,老师也是为我好,希望我能养成一个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吕老师不但要求严格,而且还很会教我们。八月十五中秋节,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背一首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让我们唱一遍,读一遍。我心想:“老师教我们就是玩中学,学中玩。还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课外知识。我们很有兴趣,所以,就会全神贯注地去学,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那堂课。

还有一次,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老师让我们把新疆的葡萄干和吐鲁番的葡萄干带到学校,课堂上,我们相互交换着,品尝着。我们非常快乐。老师给我们上了这样一堂课,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我感觉是玩了一节课,但又学到了很多知识。吕老师也为我们操碎了心,每天很晚才回家。有一次,我二号本没有写完,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啊写啊,抬头一看,老师还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我心想:老师是为了我们这么晚还不回家呀,真不容易!吕老师还很会鼓励我们,优点很多,说也说不完,你要是吕老师的学生,你是不是也会很喜欢她呀!

喜欢老师的作文 篇2

拿到两本共读书,两本著名教育家的书,手上沉甸甸的,心里也沉甸甸的,犹如学生捧着沉甸甸的作业。但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值!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像松居直,一辈子就做图画书,很精彩。我一辈子能把新教育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大师之所以成其为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带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排除杂念,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对自己,对孩子,善莫大焉。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老师也放松。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在不知不觉地相处中成长并收获了。正如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于老师在教授“眸”字时,从形象的眼睛入手,到游戏似的观察眼睛发现人影,再到用“眸”组词,再到出处,最后到运用。尤其是最后于老师的传神一笑,并点明用于女生。全班灿烂大笑。这个“眸”字,教出了内涵,教出了味道。

老师的心有多大,他的课堂就有多大。把课上好,是老师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于老师说,虽然我们强调自主学习,重感悟。但课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还是很难感悟出来的。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一味地“放”和一味地“讲”,同样地不可取。如于老师在教授《林冲棒把洪教头》时,通过自主学习后的引导,孩子体味到“让”的四层含义:礼让、忍让、谦让、宽让,层层推进,一个真男子、真英雄、真好汉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有《秋天的怀念》一课,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母爱究竟是什么?躲——理解;挡——呵护;笑——宽容。这是母爱的三层境界。周一贯老师评价说,这是于老师继《草》教学后的第二座阅读教学的里程碑。

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来自于老师的幽默,从而化有形于无形间,师生共乐,课堂融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如学习《翠鸟》一课时,于老师看到小庆打了个哈欠,于是让他去逮一只翠鸟,小庆说不好逮,就说出了文中对翠鸟住处的介绍,而且,最后的七分钟,不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光,而且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还有,在学习《草》时,于老师引导孩子理解“一岁一枯荣”这句话时,故意说成“一岁一窟窿”。与孩子故意玩同音游戏的过程中,巧妙处理教材,在玩乐中十分有趣地学习。

学习语文,学生归根结底,是学语言,用语言的。于老师主张写好字、读好书,还要写好文。而写下水文是于老师认为的最好的作文备课。一下水,什么都明白了,既能示范,又可激励。于老师的下水文《礼物》,真是趣味橫生。我最喜欢的对白是:”你真是个大坏蛋,你别叫于永正,你叫于永歪算了!”这样的'趣事,于老师写出来与孩子们一起回味,真如个大男孩一般。当孩子说于老师小时候好坏时,于老师接着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笑。一句话的点拨,就化拙为巧。佩服于老师的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于老师说,要“该留下来的”方面下力气,字会认会写,文会读会写,话会说会讲,这是于老师所主张的“教会了”的至高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读写成就成长。

读书,能从根本上转变一个人。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需要用心的群体。于老师说:伸出的一只手,就代表着学生的差异。为什么硬要食指长得像拇指一样粗壮?难道因为小指细而短,总是长不过中指,便把它锯掉吗?引导后进生读书吧,后进生一旦喜欢读书,且会读书,就会踏上彻底改变的快车道。

而读写更是成就了于老师。于老师“明天的风景”是当作家,而不是教育家。“在文字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堂”。写的过程,是感受升华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于老师给自己规定,每学期精心钻研两篇课文,教好两篇课文,然后写出两篇文章。“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写的习惯。”于永正老师这样说。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是琐事缠身,而不能致力于重要的但不紧迫的事——读书与写作中来,这也是我们成长的瓶颈所在。

四、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

爱是教育最好的别名,掌声是别样的赞美。如果我们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每接一个班,总有我不喜欢的学生。但我会尊重他,不会冷落他,漠视他。”于老师这句话说得十分实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注,用真诚换得真诚。因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把自己当作孩子,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于老师还说,激励、期待的话只要能对一个人起作用,就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一个教育家的大爱情怀。

正树堂老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不会教,等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于老师也说:“是呀,为什么教育这么难,非得人老了,才能对它有所领悟?””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验的丰富,我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看法,真的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真的想带着我的这些认识再去教一个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特别当读到《后记》中,于老师说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并说“再版时——如果再版的话——我一定改正。”我想哭,为一代教育家的封笔之意,更为一个伟大教育家的敬业、谦虚、执着与努力!

读大师的话,感受着大师的大爱,忧伤着大师的忧伤。他——于永正,是我、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明鉴、追求与企盼!

我们正在践行着大师前行的道路,渐渐地在语文教学中走向成熟。我们能读到这么真诚的书籍,是我们的幸运,孩子们的幸运。让我们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用爱成就孩子,用智慧驾驭课堂,在启迪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教育人生。

在仰望中前行!

喜欢老师的作文 篇3

大约过了一星期,新老师来了。我们新老师姓马,她当时三四十岁,中等个,皮肤黑黑的,大眼睛,衣着特别朴素,猛一看就像农村的大婶大妈似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外表极普通的民办教师,现在想来,她应该是我的天使,要不是她改变了我对学习的态度,我现在是不会坐在这里写这些字了。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初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她告诉我们写字前要先分清楚这个字是什么结构,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还是半包围结构,然后是要弄清楚先写那一部分,最后是她面带微笑地站在讲台上,慢慢的清晰地说着某一个字的笔顺“横”、“竖”、“撇”等,同时伸出右手食指示范着,我们全班同学也都学着老师的样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歌般整齐划一地喊着“横——”“竖——”“撇——”,脏脏的小手指在自己的眼前认真的比划着,表情虔诚,精神愉悦。那时的学习真是一种享受啊!

还记得有一次,学习了“特别”一词,马老师让我们造句,我们都不会。马老师就说:“去年这个时候,我‘二女’(就是她的二女儿)的老师告诉我,‘二女'就用这个词造了个很好的句子。”说到这里,她有意的.停顿了一下。这时 ,班上静极了。这不仅因为是马老师在班上唯一的一次表扬她的孩子,也因为我们这些平时从不看书的农村孩子(家里也根本无书可看,那时村上连电灯都没有更别说看电视了)太想知道那个小姑娘(马老师常提到她爱看书)究竟造出了个什么句子,竟能得到老师的赞扬。马老师就在大家的期待中说:“她造的句子是'我们国家的人口特别多。'”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记住了这个词。

那年很快就过去了,期末考试时我语文得了100分,这是我做梦也没想过的一个分数,让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并且这不仅是我在整个小学阶段,也是我后来那么多年的上学经历中唯一的一个满分,怎么不叫人难忘呢?

现在回过头来想,马老师的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她爱学生,有耐心,知道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写字的方法、掌握写字的规律,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今天各种各样的花样翻新的教学方法相比,她 的教学方法可能连个名字也没有,可谁又能轻视她及广大民办教师对当地教育的积极贡献呢?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